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優良教師】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顧瑜君老師

最後更新日期 : 2025-07-03

校級優良教師(93/110)
環境暨海洋學院
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

顧瑜君
  顧瑜君老師自民84年起在東華任教,經歷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、教育研究所副教授、教授,東華與花蓮教育大學合併後,轉任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,並師資培育中心設置開始擔任主任多年(民86-95)。 在東華任教期間,除所屬系所之專業課程外,雖然在研究所任教,但長期擔任大學部通識課程、教育學程的任課教師。因此兩度獲得院級優良教師(人社院&共教會)一次校級優良教師。
  主修教育的顧老師,不點名、不考試,強調主動與積極學習,對於教學有以下的理念:
  1. 學生為中心:希望學生所學能積極投入學習,主動參與。在規劃與準備所有的課程時,先從學生需要思考,將專業知識與技能與學生的生活、關注連結而設計。
  2. 多元教學方法:除了講授外,設計多元的教學活動:小組討論、分組作業,實地調查、影片討論、專家/素人演講以及多樣的活動式教學策略。
  3. 個別差異:在通識與師培課程中,學生來自不同領域、年級,背景與基礎差異甚大,視情況調整作業內容與評量方式,使不同背景學生獲得適合之教學與學習內容與形式。
  4. 合作學習: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與價值,促成同儕學習習慣與氣氛,將學習回歸到師生建構,大量運用小組教學與作業,養成學生溝通、協調、協作與問題解決能力。
  5. 特殊處遇:對於資源生、外籍生、僑生給予不同的學習內容、作業形式與評量準則,適性教學與輔導。
  6. 善用助教:為了讓課後的學習能延續,培養能協助學生。研發助教輔導系統並長期培養課程助教。助教在課室內的協助與課後的學習輔導,均需發揮助教的功能,使學生學習的個別照顧需要落實。
  7. 媒體輔助:配合多元教學方法,早期電腦還未統整各種媒體時,投影片、幻燈片、影片等媒材是課程中的常客,並參與同步&非同步遠距教學推動。電腦整合各媒體後,同時使用網路相關教學資源,包含e-learning,Google 論壇,以及FB等。
  8. 實作實踐:因所授科目是社會學科,故將社會關懷與參與的價值融入教學,促使學生能實作與實踐,將學習作為貢獻,不僅自己獲得成長,也能使參與的現場或對象有所收穫。
  9. 主動學習:大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在老師教授的範圍,主動學習是大學需要培養學生的最基本學習能力,在各課程中,盡量以課堂活動、課後作業促使學生主動性,例如書面作業經過設計,學生無法以抄襲或應付方式完成,必須主動收集資料與分析。
  10. 循環設計:為了使學習深化,研發了一套循環教學設計的模式,例如,邀請演講者到班分享,請搭配課本或專業內容,學生閱讀文字與影片材料,具備對講題/講者的基本認識,每個學生必須提出三個對講者的提問,同學相互觀摩彼此提問。提問由助教彙整、老師重組後提供給講者,作為講授參考與對學生學習狀態瞭解。演講時,學生需摘錄重點,並觀察那些提問是講者關心/注,分析講者講授內容。演講完,進行自我學習分析整理,從閱讀、提問、聽講與同儕分析的學習,彙整一份學習報告。
  教學之外顧老師很重視師生關係與互動,連通識課的大班級,都盡量能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,很多學生對顧老師的記憶是:那麼多人修課,老師認得我。也有學生說:雖然顧老師不點名,但她的眼睛環顧班上一圈,就知道誰來誰沒來。
  為什麼不點名?若學生是因為怕點名而身體在教室、卻沒有學習動機,對於社會領域學科的學習,意義不大。且需知道缺席原因能幫助學生,對於是否到課才有意義。例如,曾經有個修通識課程的學生,一個月都沒來上課,請助教去瞭解後,因為家庭經濟,所以都去上夜班要提供家庭經濟支援,顧老師就找系上的導師討論如何幫助這個學生,若這個學生上夜班應該不會多數上午的課都會受到影響,除了跟系上密切配合,並給予他沒來上課這一個月的補救教學,鼓勵他在學習上加強。另一次一組僑生總是缺席,原來他們因國語講不好,害怕分組報告而怯步,因此請他們用粵語報告,至少講得流暢與有信心,台下同學看中文PPT不會完全不理解,使這組僑生成了積極參與的轉變。
業務承辦單位: 課務組 Curriculum Div. ☎ 6122~6126
瀏覽數: